行业资讯 分类
飞夺泸定桥时川军为何不直接炸桥只拆木板背后有何隐情?必一运动官网发布日期:2025-01-15 浏览次数: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道艰难而又意义非同寻常的历史丰碑。这段历史里,即使辗转多地,金沙江、大渡河乃至大雪山都未曾打倒为了新中国矢志奋斗的红军。这其中,泸定桥上冒死渡铁索的事迹,更是充满了血泪,成了红军不畏艰难,殊死抗争的又一值得铭记的事迹。而对于红军沿着铁索渡河的事迹,很多人也生出了疑问:国军当时为何只拆掉了木板,不肯直接炸掉?对此,本文将给出一些解答。

飞夺泸定桥时川军为何不直接炸桥只拆木板背后有何隐情?必一运动官网(图1)

  1935年5月26日,来到翼王亭的石碑旁,这石碑记载着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铁索桥的旧事。看了碑文后,感慨说:“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过不了大渡河,无论是改从左岸上进入西康,还是直下大树堡,回西昌坝子,都能有许多回转的余地。

  ”说出这些话,说明他心里有一盘棋。如何使红军顺利通过大渡河,不走石达开的老路?在他的眼里,尽管敌军前堵后追,但处处是活棋。而沿左岸直上,就到320里外夺取泸定桥。这是一步关键的好棋。泸定桥是一处战略要地,夺下此地,不仅可以继续与国军牵扯,还能夺得川藏部分地区的控制权,更重要的是,渡过泸定桥就代表与红四军的会师指日可待了。

  可对于泸定桥的重要性,蒋介石显然也意识到了,故此特地派了熟悉当地情况的川军刘文辉和两个团的将士,守在铁索桥边,准备阻击红军,给红军一次狠狠的打击。必一运动平台

  至此,红军陷入了十分危急的局面,泸定桥意义非凡,是势在必得的战略要地,红军和国军的正面一战,势必要在这里打响了。

飞夺泸定桥时川军为何不直接炸桥只拆木板背后有何隐情?必一运动官网(图2)

  泸定桥建于康熙40年(公元1701年),桥的西面是笔直的海子山,桥的东面是二郎山,海拔3000多米。这座桥全长103.7米,由13根极粗的链条组成。其中9条底链用木板覆盖,4条分为左右两侧扶手。每条链条有八九百个环,重约3000公斤。

  这样的工程极其困难,泸定桥的建立可谓是耗费了无数心血,对川藏连通也有着重要意义。蒋介石为了阻击红军,竟下令直接炸掉泸定桥。对此,当时负责把守的刘文辉并不赞同。身为川人,他深知与藏区保持交流的重要性。藏区本就偏远,如果没了铁索桥,就等于和内地几乎彻底失去了联系,军队也将失去对这里的掌控权。故此,刘文辉选择了临时改换军策,只拆桥上用于行走的木板,保留下铁索,方便日后重建。

  刘文辉万万没想到,红军远不同于他以往所遇到的,这是一支真正敢打敢拼,敢为胜利付出生命的军队。

飞夺泸定桥时川军为何不直接炸桥只拆木板背后有何隐情?必一运动官网(图3)

  面对铁索天堑,红军没有选择退宿,不消多少动员,将士们就带着必死的决心,悍然发动了对桥对岸的国军发动了总攻。

  先锋军带着马刀扛着抢,在喊杀声中冲向铁索桥,他们以自己的身躯为盾,挡住了国军的枪林弹雨。跟随突击队的是第三连连长王有才率领的第一梯队。他们背着枪,腋下夹着木板,一手拿着铁索,爬上桥,铺上桥。此刻,大渡河上,号角声、枪声、呐喊声、浪涛声融为一体,撼天动地。

  在红军强大火力的压制和突击队英勇无畏的冲击下,守军失去了抵抗的勇气,纷纷从工事中脱身逃跑。红军突击队越走越快,极速接近大桥。突然,西城冒起大火,原来处于守势的敌人想用火挡住红军。冲到前面的消防突击队刚停了一下,便在廖大柱的指引下,悍然冲进火海,向敌人杀去。随后,必一运动平台第三连的战士们一边铺设桥板,一边冲到桥上,跟随突击队的部队也相继登陆作战。不到两个小时,战斗结束,红军占领了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时川军为何不直接炸桥只拆木板背后有何隐情?必一运动官网(图4)

  这一战,红军打出了气势,打出了日后回转的余地,更打出了安稳的西南后方。总体来讲,这一战的失利对于国军来说,确实有没有狠心炸掉铁索的成分,但红军的英勇精神才是最为关键的。即使当时炸掉了铁索,我们可以相信这支军队仍然可以绝处逢生,找到新的出路,因为这是为了新中国奋斗的军队,是一点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