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演员在′丝路歌韵:敦煌舞乐服饰展示专场″活动现场表演「当日,′丝路歌韵:敦煌舞乐服饰展示专场″活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作为′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的延伸内容,该专场活动以歌舞表演与服饰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涵和丝路艺术的独特魅力「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迎面是国宝级文物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战国晚期秦国邽县(今天水市)地理疆域依然清晰,5000多年前马家窑彩陶对面,悬挂着当代著名画家潘絜兹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穿过绘有壁画的廊道,遇见首次一起公开展出的15块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移步二三,当代画家靳尚谊的油画和莫高窟壁画比肩。
在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上,来自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的240余件(套)彩陶、简牍、帛书、画像砖、花砖、陶俑、木俑、写经、彩塑、临摹壁画等,以全新的身份,出现在全新的舞台。
这场始于2023年的策展实践,已经进行到第七展。在“墨韵文脉”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执导下,从首展“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到与安徽省文博机构合作新安画派精品展,再到与浙江省博物馆合作明清书画精品展,中国美术馆与全国各地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墨韵文脉”系列展览,几乎场场成为现象级。
“‘墨韵文脉’的核心是把全国各重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请到中国美术馆来,与现当代中国美术家的创作一起构成一个传统与现代关联的展览,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感受到历史上的名作,也可以看到近现代特别是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来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吴为山说。
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牛克诚感触颇深,“我们知道美术馆与博物馆的收藏范围以及展览方式、展览目的都很不一样,‘墨韵文脉’这个展览突破了传统机构壁垒,整合了美术文物资源,从而用当代审美来观照古代文物,让古代文物照亮当代创作方向。”
即使这场展览罕见云集了67件一级文物,策展团队还是觉得,必须先回答清楚一个问题——文物为什么要放到美术馆来展?
“博物馆的文物与美术馆的创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吴为山解释,在藏品上,中国美术馆有13万多件藏品,绝大部分是近现代美术作品,相比之下,博物馆的历史文物藏品更为丰富。而在展陈上,美术馆则有独特丰富的陈设方式和诠释理念。
“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创造,通过许许多多的雕塑、绘画、书法、青铜器等体现出来,这里既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科技价值,也有艺术价值。这些作品、文物陈列在博物馆时,被揭示、释读、关注的往往是前者。”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联合全国重要的博物馆,把博物馆的作品和美术馆的作品一同展示在观众面前,更多地注重其审美价值,更多地关注艺术创新、形式美感等等。当然,这里面就包含着文化与精神。”
“怎么把那些被称为‘文物’的藏品放到美术馆来,成为一件艺术品,必一运动平台让人们更多从审美上、文化感染力上,让艺术能够联通到今天的这种共鸣性上来看,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说。
思量再三,他们决定将这场展览称为“艺术珍品展”。展品经过精心挑选,遵循几个标准:名家名作、有相互关系、有故事性,最重要的是,要有艺术价值。
在这里,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仅承载着远古先民的生活记忆,更通过独特的刻画符号,展现文字萌芽和原始美学的生命力;简牍被突出的不只是文献价值,还有书法艺术从篆书到草书的转变;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既是珍贵的地图史料,也向观众展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
一些在博物馆几乎不会展出的文物,出现在展柜的中央。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很多木雕动物陪葬品,此前从未跟观众见过面,却被邵晓峰和团队一眼挑中,布置了一整面墙。“我们天天研究雕塑,就发现这个结构造型太好了,工匠几刀就刻出一个小动物,形神兼备,好多现当代雕塑都是这种‘几刀’刻出来的,他以为是他的创作,其实我们2000多年前的工匠就会,他们有时候走得更远。”
有些文物,甘肃省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王雪麟也是第一次见。“平时我们讲文物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这一次觉得艺术的气息更浓厚了。比如肃府本《淳化阁帖》,以前我们会讲它的历史重要性,现在会侧重行书草书之间是怎么转换的,如何看书法从萌芽到成熟的审美方向的转变。”
邵晓峰告诉记者,策展团队还尤其关注展陈的视觉传达。“为了让观众能非常方便地感知作者、作品本身的视觉内容,我们都进行了强化。”
穿行走廊,如同步入莫高窟。根据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洞窟大图,设计团队在走廊中进行一比一复原,甚至稻草都跟原来一模一样。
最细的简牍不过几毫米宽,要是平放在柜子中间,很难看清细节。团队为每个文物设计了一个展托,把展品“举”到观众眼前,展品背后的墙上,铺展着放大几十倍的局部图,展标上还专门放置一枚二维码,扫开有高清大图,可供研究者研究。
展品简介和讲解词不知道改了多少版,他们的目标是,把学术表述变成“大白话”。王雪麟一直记得一位观众的评价:“他们不是背书,他们会给你讲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受邀来到中国美术馆讲解20多天,她对观众最深的印象是“格外认真”,听到最多的感叹是,“美术馆展出文物竟然是这样子的”。
“用不同的眼光审视文物,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和切入点,会更加感到文物的鲜活。”王雪麟说。
提起2023年“墨韵文脉”的第一展“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牛克诚记忆极深的反而是一幅当代作品。
那是当代油画家靳尚谊创作的油画《八大山人》——中国水墨写意画的一代宗师,坐在江边石头上歇息,身后水天灰蒙,在油彩中连成一片。
“古代水墨与当代油画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间,就这样连接起来。”牛克诚感叹。
这是策展团队特意设计的。作为明末清初画坛写意精神的两位代表,八大山人和石涛深深影响了后世艺坛流脉。八大山人清冷,石涛热烈,分列东西的展厅被分别设计成蓝色和红色,渲染二人的性格特色。中间的展厅,八大山人纪念馆珍藏的现存唯一八大山人真实画像《个山小像》悬挂其间,石涛肖像难寻,中国美术馆特地从故宫博物院借来《对牛弹琴图》与此呼应,上有石涛的和韵诗,被视为这位画家的内心写照。
这只是展览精华的“一半”,楼下展厅中的作品,接续了两位艺术大师的审美旨趣,从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黄宾虹,再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人,展现了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绘画创新脉络。
“‘墨韵文脉’这个展览,让珍藏在博物馆的书画文物与当今的画家、艺术家发生了联系,以活态的方式进入到艺术史的脉络。”牛克诚感叹。
“美的创造是连续的,审美也是明确的,我们对美的认识也要看到它的连续性。”吴为山说。
在他看来,必一运动平台“博物馆的古代文物拿到美术馆来,和现当代的艺术作品一起展览,人们会清晰地看到历史文脉,看到古代作品怎样发展,被历代的艺术家们所学习、吸收,而演化成今天的艺术,这里面就是一个连续性的问题。中华文明的特性之一是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脉,可以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流传,更可以感受到我们的今人如何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化为自己的艺术。”
走进“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著名的莫高窟千佛图不远处,潘絜兹创作于1954年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前围满观众。这幅画不仅是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复现,更以现代工笔技法重构历史场景,成为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范例。其融合壁画元素与西方透视法的尝试,推动了工笔重彩画的革新。
环绕整个展厅,从木板地图的空间营造,到敦煌壁画的恢宏刻画,再到现当代大师的临摹转化,无不生动展现着中国图像造型艺术在不断融合创新中铸就的美学精神。
“通过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合作,让博物馆的历史经典和美术馆的现代作品构成文脉清晰的序列,形成动态化的展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使藏品活起来。”吴为山说。
牛克诚感到,“墨韵文脉”系列展览展示的将不只是墨韵文脉,“而是具有完整性、延续性和创新性的中华文脉”。
这也是总策展人吴为山所想的:“墨韵”,不仅是技法之道,还是一种通过书写、绘画、造像等方式表达精神的能力;而“文脉”,也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关乎今天我们如何在观看中理解传统、认知自身。
“以前有人会说我只搞近现代艺术,古代我不懂。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么多的实物摆到你面前,你怎能不去学习呢?”邵晓峰深有感触地说,“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整个策划、观摩、交流的过程,对于双方就是一个学术交流提高的重要机遇跟平台。”
“通过展览,各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的藏品资源、学术力量实现了联合,双方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互通有无,在文物保护修复、学术成果交流、策展创意交流等方面都积累了合作经验。”吴为山说。
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合作不断深化。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表示,博物馆的藏品更丰富,美术馆的展陈方式更灵活,博物馆跟美术馆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活化藏品利用,提升展览服务品质。
在南京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奇志看来,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公众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合作越来越多,这既是一种优势互补,又是一种文明对话。
让牛克诚觉得尤为珍贵的是,“地方博物馆藏品在中国美术馆这个国家级艺术殿堂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地方产品的能见度和传播力,同时也让地方风格、地域文脉进入到全国艺术的整体范围中,让中国艺术大版图呈现得更为丰富多彩,这与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的理念高度契合。”
“不只是中国美术馆的典藏,而是古代先贤创作的经典都因此而被唤醒,打破馆际壁垒,整合藏品资源,构建业界协同,体现了中国美术馆这个国家级美术机构的胸怀与气量,成为在当下中国美术展览体系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展览模式,具有示范效应。这将带动起全国美术馆、博物馆之间进一步谋求合作,各种资源共享的展览将不断涌现。”牛克诚说。
“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开展前不久,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的吴为山建议构建馆际协同机制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博物馆浓缩历史精华,美术馆紧扣时代脉搏,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加强美术馆与博物馆合作,整合文物资源与美术资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吴为山说。
他认为,构建系统性的馆际协同机制,“是必须,也是必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展览,加强数字化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健全制度保障激活长效动能。
“在文明阐释维度,构建贯通考古实证与艺术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在文化生产维度,催生数字文博、智慧美育等新质生产力;在价值传播维度,打造可感可知的文明传承创新范式。”吴为山说,“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联合,既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路径,更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铸就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选择。以制度创新打通资源壁垒,以科技赋能激活美学表达,以全球视野讲好文明故事,让五千年文明长河真正流淌进人民心田、汇聚于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