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木板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山:我就是一滴芥末油|看见2024泉城非遗人必一运动官网发布日期:2025-05-13 浏览次数:

  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24“泉城非遗人”评选活动已圆满完成,又一批20位“泉城非遗人”诞生。新黄河客户端开启“看见!2024‘泉城非遗人’”系列,走进他们的生活,看见他们的坚韧、触摸他们的创新,感悟文化的脉动。这些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非遗之光,正在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温暖注脚。

  上台无数次,表演无数回,75岁的李文山珍视每一次让木板大鼓露脸的机会。作为木板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于4月10日刚刚被授予2024“泉城非遗人”证书。“多一个人知晓,多一次表演机会,就多一份传承,我们南山的这种曲艺鼓书才能代代流传下去。”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书,形成于明末清初,其渊源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必一运动官网清朝中叶,木板大鼓进入兴盛时期,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它曲调简洁,唱腔质朴,内容多取自民间故事,通俗易懂。必一运动官网

木板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山:我就是一滴芥末油|看见2024泉城非遗人必一运动官网(图1)

  “我年轻时刚接触,觉得挺土的。”4月21日,在西营机关公寓,李文山笑言。

  他老爷爷那一辈,家里办戏班子,他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创作。1975年,李文山经当时的西营公社推荐,当上了文化站长,这一干就是35年。这期间,他扎根乡村,潜心创作,也曾为当时的木板大鼓老艺人王伯启创作脚本,因此对这门曲艺鼓书有了更多的理解。

  后来,木板大鼓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伯启老人年事已高,传承人却还没有着落。最后,这个担子就落在了李文山身上。

  “啥,都想着要干到最好。”他说,木板大鼓唱腔看似简单,要唱好却绝非易事。除了整理数十段、数万字的曲目,必一运动官网熟练掌握技艺,他想的更多的是,要让这门技艺成为活水,有土壤有市场,能传承下去。

  作为传承人,他对传统的唱腔进行守正创新,在原创作品《迟到的孝子》中,引用了吕剧的反四平腔,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作为创作者,他既有《杨门女将点兵》《秦琼闹登州》等历史篇,也有《南山四季好风光》《蜜月请战》等生活篇,撰写了《济南鼓曲说唱作品集》《曲艺创作浅谈》等专著。作为老师,他带着徒弟,同时也已持续10年在西营街道中心小学教授学生。作为组织者,他还带着“南山好乡音”演艺团队,不断演出……

  “西营的桃,南营的梨,枣林的柿子压满集;阁老的樱桃红又红,藕池的板栗最出名、降甘的核桃更珍贵,嘎嘣一捏皮就碎……”

  正如他在《芥末油文集》里提到的:“出身平淡、浓缩精悍、味道特殊、滋润丹田。”这就是李文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关闭